在线投稿:lgxtxz@163.com | 新闻热线:0915-2529090   设为主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繁體中文 
 首页 > 文学艺术 > 正文
段祖琼:当了一回史官
时间:2015-12-03  来源:原创  作者:段祖琼 

“盛世修史,明时修志。”第二轮《岚皋县志》编纂工作伊始,我还耕耘在三尺讲台,浇灌桃李。孤陋寡闻,竟不知县志为何物。县志主编黄开林老师和领导们在全县范围内物色修志编辑,初闻消息,既惊又喜。唯恐自己能力限制不能胜任,却又不甘放弃这次绝佳的学习机会。

黄开林老师是我青少年时期就崇拜的本土偶像作家,彼时一本《巴山女儿红》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想。得知黄老师是本轮县志的主编,今后能拜在名师门下,潜心习作,便是再好不过的了。于是跃跃欲试,激动地好几个晚上不能入眠,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是对史志一窍不通的。

编辑部一共六个人,除了主编以外,我们5个编辑均是修志的门外汉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,也无修志经验。每人一本学习资料,以自学为主,第一轮县志的主编郑功荣老前辈也常来做理论指导。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,主编说第一轮县志修了十年,而这一次只有两年时间。时间紧,任务重,只能仓皇上阵,一边学习一边操练。每天面对枯燥的文字编辑,以为自己会失去耐性,却不想渐渐地爱上了修志工作。历时半年,拿出一编自以为是的文字,送与前任主编审阅。老主编戴着老花镜,一个字一个字的批阅,一个标点一个标点的修改。稿子再回到我手上,老前辈中肯的评价,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,一如我给小学生批改作文。第一轮县志编辑廖显汉老前辈为第二轮县志初稿做文字校对工作,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看,任何一处多字、掉字、错别字都难逃他的法眼。两位七十多岁老人的敬业精神更让我感动良久,自己再没有理由不努力奋进。

县志编辑不仅要写稿、改稿,更要亲自到各单位、部门登门拜访,收集资料、组稿。如果说写稿、改稿考验的是编辑的文字功底和职业技能,那么组稿则要检验编辑的交际能力和责任心。我本是个胆小内向的人,最不善与人交往。以前跟小孩打交道虽得心应手,但换做成人,特别是各机关单位的领导,常常手足无措,口不敢言了。

所幸,我是县志编纂办公室里年龄最小的,又是唯一的女同志,同事们对我颇为照顾。初次到各单位组稿时,主编和编辑部的叔字辈老同志,陪我去找领导洽谈。以后再去时,我便增添了几分胆量,他们照着主编的面子,也没让我跑空路和为难。

主编黄老师是一个如父亲般慈祥的人,从来不批评责怪编辑。特别是像我这样文字功底薄,资历浅的修志新人,每次拿编好的稿子给他审阅,即使不满意,话语也是委婉而谦和的。每次开会时,对各编辑以鼓励为主,批评的少,表扬的多。年终总结时,黄老师提出要奖励先进,点了两个名字,大家也一致通过。我受宠若惊,不过是想着“笨鸟先飞”,偶尔起个早贪个黑,加个班赶个稿子,却被主编当成先进表扬了。倒不是为虚名,只因自己的努力被肯定、被认可,心中便十分熨慰了。

“秉笔直书”是主编给我们提出的修志要求。历时两年,第二轮《岚皋县志》已初具雏形。而我在这两年里,不仅全方位地了解了岚皋近二十年的历史与发展,并公正公平地记录了岚皋发展史;学会了修改文稿,一字千金;更懂得了为人如为文,刚直不阿,不藏奸,不耍滑。

当了一回史官,虽不能像司马迁写《史记》一样名流千古,却也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岚皋近二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,钟灵毓秀的岚皋正昂首阔步走出巴山,穿越秦岭,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而我更为自己是岚皋人感到自豪。

编辑: